黨媒:派錢促消費成本太大 在中國根本不可行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23/08/16 16:22

最後更新: 2023/08/16 17:42

分享:

分享:

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《學習時報》發表專題文章,釐清「發錢促消費」、「投資過多、消費過低」等八個認知誤區,稱學者提出發錢促消費的觀點,成本太大,在中國根本不可行。

文章指出,內需不足成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。在進一步提升擴大內需效果,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時,需要釐清八個認知誤區,優化擴大內需的思路和措施。

「發錢促消費」的認知誤區

有觀點認為,中國應像一些國家那樣直接發放現金,刺激消費需求。這種方法雖能起到一定作用,但成本太大,在中國根本不可行。

中國的居民消費和儲蓄習慣、發展水平等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。假如每人發1000元(人民幣,下同)現金,則需要約1.4萬億元,但這對刺激消費能起到多大作用呢?這不僅形成巨大的財政負擔,而且居民的消費習慣、消費結構和消費意願也制約其效果,尤其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預防性動機增強,消費更趨保守,這樣勢必造成寶貴財政資源的低效使用。其實,在國外這一方式也出現成本過高、效率不佳、浪費嚴重的諸多問題。從提升財政資源使用效率角度而言,鼓勵居民消費,更應著眼於加強社保體系建設,讓老百姓有個穩定的預期,解決好住房、養老、育兒、醫療等制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問題,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和能力。

「單純投資或消費拉動(主導)」的認知誤區

要摒棄那種靠「單純投資或消費拉動(主導)」的認知誤區,從國民經濟循環系統的視角看待二者關係,不能將其割裂開來。應根據宏觀經濟形勢,尤其是總需求的變化,統籌考慮促進投資和消費的一攬子政策。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,才能實現擴大內需戰略。

「投資過多、消費過低」的認知誤區

目前存在消費不振的問題,成為影響經濟循環質量和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。解決這一問題,要從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入手,而不能限制投資。擴大投資,其實也是擴大消費需求和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礎。

「投資效率不高」的認知誤區

為擴內需、穩增長,需要繼續優化投資結構和方式,加大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和趨勢的投資,進一步提升投資效果。同時,處理好房住不炒與穩定房地產投資的關係。從中長期基本面看,房地產市場仍然有健康發展的空間,今後需要保持房地產投資的合理規模和增速,積極推動「城中村」改造和「平急兩用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。

「基礎設施過剩浪費、空間有限」等認知誤區

基建投資,不僅以總需求的擴張產生經濟聯動效應,有利於穩定經濟運行,而且可以提升宏觀經濟效率和改善民生,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,不是一個臨時、短期的需求管理工具,而是應貫穿於黨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全過程的重要舉措。

「政府投資擠出私人投資」的認知誤區

中國政府投資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為主,帶有顯著的正外部效應。在社會投資動力不足、意願不強的情況下,這不僅不會出現擠出效應,而且能夠產生彌補效應和引致效應。一方面,彌補企業投資不足而形成的需求缺口,保持合理的投資需求;另一方面,間接提高社會資本的投資回報率,擴大社會總需求。

「居民消費與公共消費割裂」的認知誤區

從消費視角看,基礎設施投資形成未來的公共消費。公共消費從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兩個方面都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。因此,提升擴大消費的效果,一方面要促進居民個人的實際消費;另一方面,要通過公共消費,加快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,帶動個人的消費。

「沒有政策空間」的認知誤區

雖然財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較突出、地方債問題廣受關注,但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主基調沒有變,中國依然具有擴內需的政策空間。從實踐層面,通過財政政策和資源優化組合,盤活資產,以及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,可以釋放一定的政策空間。

責任編輯:易燕丹

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,Bookmark hket.com中國頻道

立即讚好《香港經濟日報 hket.com》粉絲專頁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